对比于别的茶类而言,普洱茶的形制是极其丰富的,不但有常见的沱茶、普洱茶饼、砖茶,还有许多形状比较独特的,例如金瓜造型设计的,又或者说是类似蘑菇状的普洱茶造型等等。此外,一部分普洱茶生茶,它们要以最直接最传统式的散茶方式出现的。
追溯普洱茶的发展史,把普洱茶做成各式各样的形状有其历史原因。我们都知道,普洱茶会被加工成上述的各种形状,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促成普洱茶后期转化,使其发挥越陈越香的作用。另一方便则是处于节省空间,方便运输的考量。
1.普洱茶做成各种形状,会带来许多“小麻烦”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普洱茶紧压成形后,确实带来诸多便利。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例如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对普洱茶进行冲泡需要经过更多繁杂的冲泡前准备工作,而撬茶的好坏及熟练程度则直接会影响到后续冲泡出的普洱茶茶汤的口感和滋味。
比如说,在撬茶的时候,所用的力道不是很均匀,又没能很好地掌握好撬茶的技巧,就会把茶撬特别细碎(茶的整碎程度则直接地与冲泡出来的茶汤的洁净度、滋味浓强度、苦涩度等联系在一起),会使冲泡出来的茶汤呈浑浊状,喝起来又苦又涩。
此外,还会提升喝茶的时间成本;繁琐的撬茶手续也会降低人们对于喝茶作为一项日常休闲活动的心理预期,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对于喝茶这一行为产生的精神需求。通俗一点而言,也就是撬茶这一行为会放大品饮普洱茶流程的繁复程度,最直接地降低了喝普洱茶带给我们的绝佳品饮体验。
另外,我们在从撬开的普洱茶的后期的保存上来看,无论是茶饼还是茶砖的形状,它在包装时都是由技术熟练的工人经手工包装而成的,外表柔软的棉纸包装在压褶处置下,虽然能达到短时的精美定型效果,但一定被随意的拆开包装,却不是那么容易将其恢复原状的。
加之普洱茶又是一种香气特别容易逸散或者是易吸收杂异味的物质,在反复的拆包普洱茶棉纸的过程中难免会使普洱茶的香气和滋味快速退化。
2、往往坚定地走普洱茶形状多样化道路,是以便形成普洱茶的差异化
与我国茶叶史上的六大传统式茶类对比,普洱茶要想在茶叶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的发展气候,就必须形成自己的差异化,也就是说要有自身特色。
当今的普洱茶往往沿袭着普洱茶形状多样化的传统式,一来满足了人们对于多样化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集中普洱茶的后发酵特性,根据非散茶形状的加工存储方式,来形成自己区别于别的茶类的越陈越香的独特属性。相对的,把普洱茶不分生熟、产品质量地统统做成散茶的形状,虽然节省了很多的泡茶流程,但由此也会使其陷入单一化,无法形成其在茶叶市场上优势竞争力。
或许,不把普洱茶统统做成散茶,可能还有对普洱茶这一制茶传统式的沿袭,以及对于普洱茶文化继承等方面的考量吧。
总的来说,往往不全面而彻底地推翻普洱茶的制茶传统式,改普洱茶的形状为单一的散茶形状,更多的是以便出于对普洱茶的口感产品质量方面的考量。至于上边所列举出的关于普洱茶做成各种形状的紧压茶提升的喝茶难度,相信根据存茶罐存茶或白棉纸袋存茶等的处理方式,是能够弱化它的缺陷的。
此外,将来又是不是能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衍化出许多专门用来处置普洱茶的,例如茶叶解块技术呢?无需费力地用茶针茶刀撬茶,就能轻轻松松获得一块重量适度的普洱茶。让我们翘首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