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茶法与点茶法是什么样的呢?

新闻资讯

2019/10/14

  了解茶史的朋友,一定知道我国在悠长的茶叶发展史中,在不同的时期会出现不同的饮茶方式。在唐朝时是流行煮茶法,在宋朝时候出现点茶法,明清以后就是我们如今常用的品茶法,即直接冲泡茶叶。那么,煮茶法与点茶法是什么样的呢?

煮茶法与点茶法是什么样的呢?

  一、煮茶法


  所谓“煮茶法”,是指将茶末放入釜中熬煮,这是中国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饮茶法。其过程在陆羽《茶经》中有详细介绍,比如在论及泡茶烧水之状时,提出泡茶烧水有三沸:“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以上水老不可食也。”


  具体方法是先将制好的饼茶研碎,然后将好水置于釜中,以炭火烧开,等到水出现有如鱼眼般的水珠、微微有声之时,就将碾碎的茶末放入釜中,让茶与水交融,接着会出现“二沸”现象,即边缘出现如泉涌、连成珠的沫饽,沫为细小茶花,饽为大花,皆是茶之精华。此时将沫饽杓出,置于熟盂之中备用。将茶继续烧煮,当茶水有如波浪般的翻滚奔腾时,称为三沸。此时将二沸时盛出之沫饽浇入釜中,称为“救沸”、“育华”。待精华均匀,茶汤便好了。


  后人研究唐代这种煮茶法,认为有两个注意点:一是煮茶前先烤茶,烤茶时需要讲究远近、茶色和时间长度,这样才可以保证饼茶香高味正。二是碾茶要适度。将饼茶敲成小块,再倒入碾钵碾碎,用箩筛选出粗细适中的茶颗粒,这样煮出的茶汤清明,茶味纯正,不会生苦涩味。


  二、点茶法


  到了宋代,茶艺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使用点茶法。与唐代的煮茶法不同,点茶法不需要经过熬煮,而是将饼茶碾碎置于碗中,水烧至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


  具体过程就是,将茶饼碾碎成茶末,放置于一碗中,用釜烧水,水烧至微沸初漾时,即冲入装有茶末的碗中,然后用“茶筅”(打茶的工具,有金、银、铁制,大部分用竹制,文人美其名曰“搅茶公子”)用力打击,直至水乳交融,浙起沫饽,潘潘然如堆云积雪。而点茶的好坏,全在饽沫和水纹出现快慢来评定,饽沫出现的越早,水纹出现的越晚,越是好茶。因此,水质浓稠,饮下去盏中胶着不干,称为“咬盏”,这就是点茶中的上佳手艺。总而言之,宋代的点茶法也别有一番风趣。

华祥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