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也是武夷岩茶,而形成其独有香韵关键工艺就是做青和焙火。想想大红袍那口感风韵的茶汤,确实是一饮难忘。而做青与焙火工艺很讲究技术性,又有着环环相扣的关联。仿若一层层纱,好想探寻它们谜一般的奇妙之处。
先来揭开做青与岩茶香型之间的神秘面纱:
通常很多人会把茶叶的清香型和熟香型与岩茶发酵程度联系在一起,认为清香型的岩茶在发酵程度上稍轻,其实这是理解上的一个误区。实质是所谓的清香型和浓香型岩茶是与焙火程度的轻重有关的。发酵过轻的茶只会是造成茶叶青味不能完全去除,甚至出现“臭青味”;而焙火较轻的茶才会使其产生淡雅的花香。
所以,要分辨清楚的是,岩茶所呈现的清香型或熟香型与其发酵程度的关系不大,较为关键的地方还是焙火的程度。
再来探寻做青与岩茶耐焙火程度有着怎样的秘密:
一般情况下,经过焙火的茶叶其茶质都会发生变化,而太高的焙火也会对茶叶的茶质造成破坏,比如会使其变“空”,以至于后面做出来的茶叶索然无味。而会不会焙“空”,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茶叶的发酵程度。像是发酵程度轻的岩茶耐火程度就会变差很多,过多的焙火也就很容易导致茶质变“空”;相反发酵程度比较到位的茶耐火程度相对也会比较高,所以在经历焙火的过程转化的成分也就相对比较丰富。
截下来来说说做青和焙火之间息息相关的地方:
你可能不知道,在茗茶荟萃的武夷山只有这样一句老话——“做青三年,焙火十年”。也就是说,学做青容易三年就行,而对于学习焙火来说,即使花费十年的功夫也不一定能学好。对于茶来说,“看青做青”重要,“看茶焙火”更重要。当然,不同品种的茶有着不同的发酵程度,然后也会分别进行不同的焙火,所以每一次制作出来的茶叶的品质也不尽相同。
还需要注意的是,像那种比较容易显现花香的茶,就可以用就需要进行轻焙,保持它的清香;而那种发酵到位且略显重水的茶品种则可以重焙达到去水的效果。对于经验丰富的师傅们来说,仅凭借品饮毛茶就能准确的断定该茶品需要什么样的方式焙火以达到完美的品质。
对于大红袍来说,做青和焙火的关系就像是两生花开,惺惺相惜。只有将它们两个都呵护好了,做出来的茶才更有韵味。想要了解更多茶叶知识,欢迎访问华祥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