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带你喝懂大红袍

新闻资讯

2020/01/17

1.jpg

名称由来

明朝,有个人在进京赶考途中

身体突然出毛病,腹痛难忍

恰巧被武夷山天心寺的和尚碰上了

和尚泡了茶给他喝,由此治好了他的病

最终书生顺利参考,并高中状元


状元回乡时,为道谢,去拜访了和尚

和尚又赠予了他一些茶叶


后来,茶又被状元献给了皇上

并受到皇上赏识,获赐红袍一件

由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kē],披在茶树上

以示皇恩


从此大红袍由专人看管

采制后专送给皇宫品饮


产地环境

武夷山

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生态环境优渥

气候温和湿润,雾多,降雨充沛

植物、动物的种类丰富多样

茶区土壤的腐殖层厚、腐殖质含量高

土壤肥力大


武夷山风景区中心

设有大红袍景区

位于大峡谷“九龙窠[kē]”内

谷底的峭壁,正是大红袍着生的地方


景区内保存了六株珍贵的古树(340岁以上)

品种各不相同

被视为“母树大红袍”

于2006年起,保护性地停止了采制


华祥苑温馨提示

“纯种大红袍”VS“商品大红袍”

由母树采制的大红袍少之又少

哪怕是用“母树大红袍”扦插栽培的后代

“纯种大红袍”十分少见

目前市面上的大红袍,多数是“商品大红袍”


由武夷山名优品种采摘

以大红袍传统工艺制作的武夷岩茶

即被称为“商品大红袍


工艺特点

重晒青(鲜叶采摘后日晒萎凋)

发酵程度相对闽南乌龙(如铁观音)重

没有包揉的造型工艺

茶叶呈条状


大红袍属于武夷岩茶中

名气较大的茶之一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

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口感特点

香气浓、长、锐

给人以强烈的嗅觉体验

所谓的“岩骨花香”

有点类似悠长的兰花香


滋味醇厚爽口

回甘快,喝完后杯底仍有香味

耐冲泡,能泡到8泡以上


叶底呈青褐色

表面通常会有一些小白点隆起

是烘焙时,茶叶受热所起的泡

使叶底外表有点像蛤蟆的背部

俗称“蛤蟆背”


冲泡品饮

建议使用白瓷盖碗冲泡

沸水冲泡,茶水比1克:20毫升

茶叶在盖碗中大概七成满


先快速出汤,洗茶一遍

再冲泡品饮

第一泡出汤时间在5秒

之后顺次延长

具体出汤时间视个人口味而定

华祥苑